找到相关内容17897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准提咒拼音

    -nan 现代汉语注音:拿摩萨达南 注释:‘南无’为‘归命’,‘飒哆喃’为数字‘七’。 (2)三藐三菩驮 梵文:Samyaksambuddha 汉语拼音注音:san-mia-san-bu-da 现代汉语注音:三(米阿)三布达 注释:‘米阿’两字连读成一个音节。 ‘三藐三菩驮’为‘佛’、‘无上觉者’。 (3)俱胝南 梵文:kotinam 汉语拼音注音:gou-di-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4645428.html
  • 佛教九大特征

    佛教九大特征 1.塔 — 建塔一表人胜,二表起信,三表报恩。2.法轮 — 古印度战车,度卷战场之,取其摧破、圆满等。3.莲花 — 出淤泥而不染,比喻法界的清净。4.光相—佛菩萨造像上的光坏,分头光(眉间头顶的光)身光(周身的光)5.万字 — 表示圆满清净。6.念珠 — 18罗汉和108种烦恼。7.菩提树 — 佛陀在树下成道,故为圣树。8.曼陀罗 — 指道场,密宗有多种含义。9.佛旗 —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5348895.html
  • 四川尼众佛学院举行三时系念祈福超度法会通告

    。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已深刻地提醒我们,欲消除宿业,挽救劫运,吾人必须勇猛断恶修善,戒杀茹素,一心念佛,方有免难的机会!   三时系念祈福超度法会,法缘殊盛, 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上如下法师特邀有志之士,共襄盛举,功德无量!南无阿弥陀佛!   主法和尚:上如下法师  时间:2009年5月12日  地点:四川尼众佛学院  联系人:法空法师 清伟法师   电话:139820521111 ...

    佚名

    |通告|祈福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4/16445674136.html
  • 达真堪布答:顶礼时心中如何思维观想?

    的果位。或者,吸气的时候,观想吸入了佛的身、口、、功德、事业,也就是佛身的加持、口的加持、的加持、功德和事业的加持,这样观想也可以。 ...

    达真堪布

    顶礼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10/01/17525496458.html
  • 清净业

    清净,即远离因恶行所导致之过失烦恼。一般所指的是身、口、三种清净,不是类别或个别所言。 何谓身、口、三业? 1.身业-即身所造作之业;有身恶业(即杀生、偷盗、邪 )...三业所造作,皆是恶行和烦恼;因此,不但应远离,还需清净此三业,才是正途。如何清净三业? 1.身清净-即身之所行能防止一切不善之法。 2.口清净-凡所言语者,皆为真实诚信,永离邪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0246977.html
  • 论大乘瑜伽止观的修习

    奢摩他,毗鉢舍耶,若修、若习、若多修习,为因缘故,诸缘影像所有作,皆得圆满。”(7)   以上四种所缘境事,有的是以观行为主的,有的是以止行为主的,有的是止观俱有的。佛陀在《解深密经》中进行了归纳,可见下图:以止行为主———无分别影像  以观行为主———有分别影像  止观俱有 ———事边影像  所作成办影像  三、随顺止观作  所谓随顺止观作,是指未获得轻安,但又舆止观相应的作,沿着这种作...

    释高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147978.html
  • 能生烦恼的六个因

      能生烦恼的六个因:所依、所缘、猥杂、言教、串习、作。      一、所依      所依者,谓烦恼之随眠。      生烦恼的所依就是烦恼随眠,即潜伏在心相续中的烦恼种子。      因为烦恼未现行之前,是处在种子位,尚未苏醒,所以称为随眠。一旦值遇外缘,经过非理作,因缘聚合,就会不由自主地萌发烦恼。就象由种子萌生果实的所依是种子,同样,因为依烦恼种子生起烦恼现行,所以烦恼种子是能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1354720.html
  • 佛法的心理观

        第一节 心意识   为有情的中枢   有情即有情识,故识为有情的特征。佛教于心识发挥的极精密,确为应有的努力。经中以种种名词去说明识,又总括为“此心、此、此识”(杂含卷二.三五经)。佛虽总说此三者,但并未给与严密的定义。圣典中有时说心,有时说,有时又说识。所以历来论师,都认此三者是同一的;但从他的特殊含义说,可以做相对的分别。   先说的梵语,即“末那”(不必...

    印顺法师

    |心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9/15221829595.html
  • 十八界

    过去刹那。而过去的六识,就是“”。直言之,六识和“”只是时间上的不同。也许这只是为了区别两者才有的说法。  部派佛教以后,关于“”有种种说法。“”是六识之所依,六识是从所谓的“”的心之基本上产生出来的。所谓“是六识之所依”的意思是说,前刹那的“”是作为导入现在刹那的“六识”之原因的等无间缘(最密接的原因)或开导依(为了导入六识之所依)。巴利佛教在六识之外又立意界,这是作为由感觉(五门)...

    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0742965.html
  • 佛法的心理观

    第一节 心意识  为有情的中枢   有情即有情识,故识为有情的特征。佛教于心识发挥的极精密,确为应有的努力。经中以种种名词去说明识,又总括为「此心、此、此识」(杂含卷二.三五经)。佛虽总说此三者,但并未给与严密的定义。圣典中有时说心,有时说,有时又说识。所以历来论师,都认此三者是同一的;但从他的特殊含义说,可以做相对的分别。   先说的梵语,即「末那」(不必作第七识解),是「...

    印顺导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3646766.html